如今凡是以某种方式解释经典的做法,甚至传统的注释方法,都被冠之以时髦的经典诠释,实在是对诠释的误解。
(《孟子·尽心上》)文王之善养老,非如现在一样直接发放救助金,或是兴办养老院,而是一种赞助家庭生产资料的方式来养老,即所谓制民之产。国之本在家也就在另一层面展现,人需要成人,但绝不是离开人群而成人,而家正是这个起点,也正是基于此,人和国家社会才真正得以连接。
但鳏寡孤独之穷,在其无本可返,无人可告,此时国家就该接过本当是家人的职责而有所承当。父亲也就无需干预他们的个人生活。但我们知道乐以天下,忧以天下事实上未必能王,而不忍人之政亦并不直接与成就百姓的福祉相关联,因而笔者更倾向于同意,孟子在此意欲唤起梁惠王民之父母的自觉。可是如今树不能出土,却只能随着巨根长久地呆在地下。{43}石成金:《天基遗言》,引自陈弱水:《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》,第134页。
它是‘紧紧结合的团体,并且是建构化了的,整个社会价值系统都经由家的‘育化(enculturation)与‘社化(socialization)作用以传递给人。教育我们,让我们为这个家尽自己的责任。所谓天地境界,是指以知天、事天、乐天为修持以达于同天的境界。
43就此来看,在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人,他们都不能自同于大全,故都不是廓然大公的。此正所谓担水砍柴,无非妙道 35。21不过,冯友兰认为,人之境界的逐层上升并不是自然完成的。既然觉解如此重要,那么,何为觉解呢?冯友兰说:自觉和了解,简言可称之为觉解。
天民所应做底,即是天职。因此,就道德来讲,这种境界中的人的所作所为可能是合乎道德的,但这并不意味着其行为是对功利境界的超越。
因此,进入了天地境界也就成就了理想人格,而不再以人间功利和道德作为价值取向。具体来讲,他通过分析觉解而划定人生的四层境界,而且确立了最高的同天境界。16此境界之人所做的事有道德意义,因而他们的境界名为道德境界。37 冯友兰:《三松堂全集》(第二版)第五卷,第6页。
他说:人与禽兽所异之几希何在?照我的意思,是在有觉解与否。众所周知,冯友兰曾自书一对联:阐旧邦以辅新命,极高明而道中庸。以了解了解之,然后知其是不可了解底。24所谓事天,即所谓尽天职、尽天伦,即人参赞天地之化育,顺天行事,事天底人赞化 25。
哲学的神秘主义是思议了解的最后底成就,不是与思议了解对立底。道德境界中的人不仅对于自己的行为有清楚的觉解,而且能够觉解其觉解,即对于人之为人之理有觉解。
第一层境界是自然境界,这是最低层次的人生境界。也就是说,其所做出的合乎道德的行为并没有使他们超越功利的目的。
所谓乐天是指人在知天、事天中自然得到的一种快乐,此种快乐即是箪食瓢饮之孔颜乐处。自然境界的人,其觉解比功利境界的人为少。在这种境界中,仁者所见是一个‘道,‘此道与物无对,大不足以名之。只有在天地境界中底人,最能如此。另一方面,圣人又能入乎社会以行教化。新理学是最玄虚底哲学,但它所讲底,还是内圣外王之道,而且是内圣外王之道的最精纯底要素
10由于人之觉解的能力的差别,人生境界相应地展现为如下之由低到高的不同层级。16 冯友兰:《三松堂全集》(第二版)第四卷,第499页。
21不过,冯友兰认为,人之境界的逐层上升并不是自然完成的。然而,圣人是即世而出世即超世的,亦即极高明而道中庸的,或者说是内圣与外王并重的。
曰《新理学》,讲纯粹哲学。有的损人不利己,有的利己不损人,有的利人更利己,如此等等。
正因为如此,哲学底格物致知,所致底知,则是高一层次底知。他说:大全是万物之全体,‘我自同于大全,故‘万物皆备于我。功利境界的人,知道有个人,道德境界的人,知道有社会,天地境界的人,除知道有个人、社会外,还知道有大全。30在上述论述中,冯友兰的诠释似乎出现了一个矛盾:同天境界是不可思议、不可言说的,但他却用逻辑分析方法思议出了同天境界,甚至用语言来言说了它的三个特征。
因人的觉解不同,意义则各异。25 冯友兰:《三松堂全集》(第二版)第四卷,第569页。
在觉解万物皆备于我之后,人不仅万理具备,而且浑然与物同体 29,对于万物会产生一种休戚相关的真情实感。就道德来讲,即使其行为是合乎道德的,也不能说其行为是道德行为,因为道德行为是以对理性命令有觉解为前提的。
在此意义下,思、观、悟、觉之展现过程即为觉解。29 程颢、程颐:《二程遗书》,上海,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,第66页。
(《论语·子罕》)同样是面对不息的流水,常人看到的只是流水,而圣人却从中体验到道体的流行。48 冯友兰:《三松堂全集》(第二版)第一卷,扉页。22二如上所述,作为人生最高层级的境界,天地境界乃知天、事天、乐天、同天的境界。此种新境界,是天地境界。
关键词 冯友兰 即世 出世 超世 圣人观作者:程志华,1965年生,男,河北武强人,哲学博士,河北大学哲学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儒学和中西比较哲学。进入 程志华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冯友兰 圣人观 。
如果有能驾驭情感的知识,知道生是‘时,死是‘顺,就‘安时而处顺,哀乐不能入也。天民所应做底,即是天职。
31也就是说,同天境界本不可思议,但通过思议可以自觉其不可思议。31 冯友兰:《三松堂全集》(第二版)第四卷,第572页。
发布评论